小儿疝气的类型与病因探析
我们常说的“小儿疝气”实际上是腹股沟斜疝。在胚胎发育期间,胎儿的睾丸需要从腹腔沿着腹股沟通道下降至阴囊,这个过程在腹股沟上方形成了一个称为鞘状突的结构。那么,小儿疝气是如何发生的呢?
疝气是一种常见疾病,表现为内脏器官通过身体孔隙进入异常位置。小肠疝气是最常见的疝气类型,还包括腹股沟疝气、脐疝、股疝、白线疝、阴疝、复发疝和切口疝等。当腹壁有薄弱部位,腹压突然升高时,如哭闹、咳嗽、便秘、腹胀等,会导致内脏器官如小肠等从腹壁薄弱部位鼓出。
婴幼儿腹壁发育不全的部位通常是鞘状突和肚脐,容易引发腹股沟疝气和脐疝。这两种疝气对孩子都有很大影响,不能忽视。发现症状应尽快治疗。
以下是小儿疝气的四大常见类型:
1. 小儿脐疝:先天性疝,发病原因是脐部发育不全或脐环未闭。在婴儿用力、啼哭、咳嗽或便秘等腹压增高的情境下,内脏会从脐部突出形成脐疝。症状表现为脐部有一球形或半球形可复性肿物。
2. 小肠疝气:多为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、腹内斜肌下缘高位等原因引起。症状表现为腹股沟区有可复性肿块,站立、行走、跑步、剧咳时出现。
3. 腹股沟疝气: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缺损处向体表突出形成。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,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,直疝多见于老年男性。
4. 切口疝气:发生于手术切口部位的疝气,尤其在腹部纵行手术切口区。腹部手术切口愈合后,若腹壁局部组织出现缺损,腹内器官组织可突出至正常腹膜壁层平面以外。
了解小儿疝气的类型和病因,有助于家长更好地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,及时发现并治疗疝气。在日常生活中,注意观察孩子的腹股沟和脐部,发现异常及时就诊。
症状表现:腹壁切口处出现肿块,这种肿块最初具有可复性,即患者站立或者运动时肿块会出现,而休息时肿块则会自动消失;腹部切口疝气会出现腹痛、腹胀等腹部疼痛感觉,另外较大的切口疝有腹部牵拉感。